布鲁斯·比斯利


布鲁斯·比斯利 (Bruce Beasley), 出生于1939年5月20日。美国雕塑大师, 数码石雕展的发起人之一。

1960年,年仅21岁的布鲁斯就和毕加索、杜尚、劳生柏、大卫·史密斯等人一起参展纽约著名的“集合艺术展 (The Art of Assemblage)”。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,他也因此成为被收入该馆的艺术家中年纪最小的雕塑家。

1963年代表美国参加了当时国际上最重要的巴黎双年展 (Biennale de Paris), 并赢得大奖。布鲁斯的作品属于典型的现 代抽象表现主义风格, 关注一种空间, 节奏, 力量和音乐。

60年代后期,布鲁斯为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制作的大型透明雕塑“Apolymon”, 几乎登上了所有美国报刊媒体的头条新闻, 使他一夜之间在美国家喻户晓。除了雕塑本身晶莹剔透的梦幻效果之外,布鲁斯本人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媒体聚焦的关注点。

到了80年代,布鲁斯对科技的浓厚兴趣转向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,他也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第一代使用计算 机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之一。

在2008年8月的北京,在奥运中心区北段中轴线的西侧,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们可以看到一件由多个圆盘交叠构成的作 品, 它的题目叫《月聚》, 是雕塑家使用数码建模方式为北京奥运会设计的雕塑。穿插涵容的空间关系, 圆满团聚的 精神意象,是布鲁斯对中国文化诗性意境的理解和表达。而他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作的“动感城市” (Dynamic City), 也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之一。

1 2 3 4
5 6 7 8
9 10 11 12
9 10 15 16
艺术家的话:

在开始一件作品的创作时, 我的脑海中其实并没有成型的设计。我更倾向于在创作之前多做探索。我相信, 形状本身兼 具知性和感性, 后者能与人类进行情感交流。几何学是表达平面形状的知性语言;而雕塑则是形状传达感性语言。这与 声音的道理一样:声学是声音的知性语言, 音乐是表达声音的感性语言。
我的工作方式是寻找并且与那些灵性的形状建立关联。起初, 我会先挑选那些不容易与我们产生交流的形状, 当做起 点 (如同弹奏钢琴, 单独的琴键所发出的音符并不能被看做是音乐), 这些尝试往往得到的结果都是平庸的——缺 乏生机和灵气。但是, 随着我的探索渐渐深入, 最终, 在摆弄图形的过程中我找到了那种所谓的感性元素。我叫它“心 跳”。尽管作为一件雕塑作品, 它尚未成型, 但是, 一个富有灵性的雏形已经被创造出来了。这时的感性元素并不在雕 塑家身上 而是在作品里。一旦这些形状被赋予了生命, 一件即将成型的雕塑作品仿佛就在门前不远处招手……这时, 我只需跟随着它的召唤. 完成剩下的工作, 便可大功告成了。有时,这种灵感会在雕塑成型之前被消耗殆尽,没有了“
心跳”,而有时我又会找到那些灵气的形状,那些能对我歌唱的元素。但是无论如何,探索和创作一件雕塑的过程总是 苦乐参半的。不过, 我做雕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占有它们,我更享受探索给我带来的激情。

那么, 我为什么会使用电脑?很简单, 因为借助计算机建模能力, 我就不用亲自到工作场地进行切, 熔接和磨削金 属, 就可看到形状和布局的效果。在起初构思并不清晰的时候, 我需要能够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案, 才能设计出最后的作 品。电脑能让这一庞杂的探索过程变得一目了然。除此之外, 我还可以在电脑上淘汰掉不满意的构思, 而不用一遍遍地 浪费钢或铜等材料进行尝试。能够摆脱传统雕塑方式对材料的依赖和局限, 从而使得创作体验更加自由。

英文 主页 艺术家 展览 刊物 联系方式 英文 主页 艺术家 展览 刊物 联系方式